CMYK 减色法混色原理 来呈现丰富多彩的颜色。这与我们在屏幕上看到的 RGB(红、绿、蓝)加色法原理完全不同。
核心原理:减色法
CMYK 代表四种油墨颜色:
C (Cyan - 青色): 主要吸收红光,反射绿光和蓝光(所以看起来是青色)。
M (Magenta - 品红色/洋红色): 主要吸收绿光,反射红光和蓝光(所以看起来是品红色)。
Y (Yellow - 黄色): 主要吸收蓝光,反射红光和绿光(所以看起来是黄色)。
K (Key plate - 黑色): 吸收所有颜色的光(理论上 CMY 混合应该得到黑色,但实际有偏差,所以需要纯黑色)。
减色法的本质: 当光线照射到印刷品上时,油墨的作用是吸收(减去) 白光中的某些特定波长的光,而反射剩余的光。我们眼睛看到的颜色,就是被反射回来的那部分光的颜色。
CMYK 如何组合出千万种色彩?
基础色叠加:
- 青色 + 品红色 = 蓝色: 青色吸收红光,品红色吸收绿光,最终主要反射蓝光。
- 青色 + 黄色 = 绿色: 青色吸收红光,黄色吸收蓝光,最终主要反射绿光。
- 品红色 + 黄色 = 红色: 品红色吸收绿光,黄色吸收蓝光,最终主要反射红光。
- 青色 + 品红色 + 黄色 = 理论上的黑色: 青、品红、黄分别吸收了红、绿、蓝光,理论上没有光被反射,呈现黑色(但实际油墨不纯,混合后是深棕色或脏灰色)。
引入黑色 (K):
- 由于 CMY 混合得到的“黑色”不够纯正、不够深,而且大面积使用三种彩色油墨成本高、干燥慢、容易使纸张变形,所以引入了纯黑色墨盒 (K)。
- 黑色 (K) 直接用于打印黑色文字、深色区域和增强阴影对比度,节省彩色油墨,提高打印质量和效率。这就是 CMYK 中 K 的由来(Key plate,关键版,通常指黑色印版)。
控制油墨浓度(网点大小/密度):
- 打印机无法像绘画那样真正混合不同浓度的液体油墨。它使用的是半色调技术。
- 打印机将图像分解成无数个微小的网点。每个网点的位置是固定的,但网点的大小或网点的密度可以变化。
- 对于 CMYK 中的每一种颜色,打印机在特定的微小区域打印不同大小的点(或不同密度的点阵):
- 一个区域需要呈现浅青色时,打印很小的青色点(或稀疏的点阵),大部分白纸反射白光,少量青色点吸收红光,整体效果就是浅青色。
- 一个区域需要呈现深青色时,打印很大的青色点(或密集的点阵),覆盖大部分纸张,吸收大部分红光,反射较少的蓝绿光,看起来就是深青色。
- 对于混合色区域(如橙色),打印机会在同一个微小区域(肉眼难以分辨单个点)叠加打印不同大小/密度的黄、品红网点(可能还有少量青或黑)。例如:
- 大量黄色网点(吸收蓝光,反射红+绿) + 少量品红色网点(吸收绿光,反射红+蓝) = 反射光中红光占主导,绿光次之,蓝光很少 → 呈现橙色。
- 通过精确控制四种颜色网点在微观区域的大小、密度和叠加比例,就能模拟出该区域所需反射的红、绿、蓝光的比例,从而在人眼看来(因为网点太小,人眼会进行混色)呈现出几乎任何颜色。
加网角度:
- 为了避免不同颜色网点规则排列时产生难看的干涉条纹(摩尔纹),每种颜色(CMYK)的网点阵列会以不同的角度倾斜排列(例如 C: 15°, M: 75°, Y: 0°, K: 45°)。这样叠加后形成不规则的玫瑰斑,人眼更容易将其混合成平滑的颜色。
总结关键点:
减色法: CMYK 通过油墨吸收特定色光(减色)来呈现颜色。
基础混合: CMY 两两混合得到红、绿、蓝三间色;CMY 混合理论上得黑(实际不纯)。
黑色引入: K 用于纯黑、节省成本、提高质量。
半色调技术: 核心是控制
网点大小/密度来模拟油墨浓度。
微观叠加: 在肉眼无法分辨的微小区域,叠加不同大小/密度的 CMYK 网点,通过人眼混色形成目标颜色。
加网角度: 不同颜色网点以不同角度排列,避免摩尔纹,促进视觉混合。
正是通过这种精密的控制四种颜色网点的大小、密度、叠加方式和排列角度,CMYK 四色印刷才能模拟出人眼可见的丰富色彩。屏幕显示(RGB)是发光体直接发射光线(加色法),而印刷品(CMYK)是依赖环境光照射后反射光线(减色法),这也是两者色域(能表现的颜色范围)不同的根本原因之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