张掖市葬花殡葬网

从凌霄花的文化意象出发,探寻古今文人墨客笔下的情感寄托与表达

2025-09-20 13:11:03 浏览次数:1
详细信息

凌霄花:攀援之姿里的文化心魂

从唐宋庭院到现代诗行,凌霄花缠绕着古往今来文人墨客的复杂心绪。它那朱红色的花朵,在向上攀援的姿态中,悄然绽放出中国文学中一道独特而矛盾的文化意象。

凌霄花:向上攀援的双重面孔

凌霄花在文学中常被赋予双重解读。一方面,它攀援向上、直指云霄的姿态,象征着一种积极进取的生命力。宋代杨绘在《凌霄花》中写道:“直饶枝干凌霄去,独有根源与地平”,以凌霄花为喻,表达了对坚韧生命力的赞颂。白居易《咏凌霄花》中“有木名凌霄,擢秀非孤标”一句,则暗示了其生长并非孤傲独立,而是需要借助他物,其“托根附树身,开花寄树梢”的依附性,又为后世文人提供了批判的视角。

依附与独立的千年之辩

凌霄花攀援生长的特性,使它成为文人笔下“依附”与“独立”这对永恒命题的绝佳载体。明代高启《瞻吕先生荆南精舍图因题》中“仰见苍虬枝,上发彤霞蕊”,将凌霄花缠绕于古松之上的景象,巧妙隐喻了师生间亦师亦友的深厚情谊。然而至清代,李渔在《闲情偶寄》中则直言批评:“藤花之可敬者,莫若凌霄。然望之如天际真人,卒急不能招致,是可敬亦可恨也。” 他既欣赏其凌云之姿,又对其攀附之性流露出无奈与惋惜。这种矛盾心理,在范成大笔下演变为对趋炎附势者的辛辣讽刺:“凌霄多半绕棕榈,深染栀黄色不如。满树微风吹细叶,一条龙甲飐清虚。” 以凌霄依附棕榈之态,暗喻那些攀附权贵者徒有其表的内在空虚。

现代语境下的意象重构

当历史的车轮驶入现代,诗人舒婷在《致橡树》中发出了振聋发聩的声音:“我如果爱你——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,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”。这不仅是女性独立精神的宣言,更是对凌霄花这一传统意象的彻底解构与批判性继承。舒婷敏锐地捕捉到凌霄花意象中隐含的依附性,以“绝不”的决绝姿态,赋予其全新的时代内涵——独立人格的坚守与对平等爱情的追求。这种对传统意象的批判性重构,恰恰证明了凌霄花文化生命的顽强与嬗变能力。

凌霄花:文化意象的永恒绽放

凌霄花在文学长河中的意象流变,映照出社会心理与价值观念的深层变迁。它从唐宋时对生命韧性的赞美载体,到明清时依附性的道德隐喻,再到现代被赋予独立人格的象征意义,其文化内涵始终在生长、裂变与更新。

舒婷以凌霄花为镜,照见了传统中值得警惕的一面,也映照出新时代对独立价值的呼唤。这朵缠绕于文学之树上的凌霄花,在时光里不断绽放新的精神之花——提醒我们:任何蓬勃向上的生命姿态,唯有扎根于自我独立的土壤,才能真正绽放出穿越时空的绚丽光华。

这株缠绕于中国文学之树上的凌霄花,在千年攀援中早已超越了植物本身,凝结成一种复杂而深刻的文化符号,在时光的藤蔓上,永远绽放着属于人类精神世界的思考之花。

相关推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