丝瓜藤蔓间藏着的生活智慧:从栽种到晾晒,老辈人传下的时令学问
母亲将老丝瓜从藤上摘下,轻拍几下,乌黑饱满的种子便如雨点般簌簌落进簸箕里。她眯起眼,手指在种子间翻动:“这粒饱满,那粒稍瘪,都得留下——饱满的种下去,瘪的明年还能当引子。”她话语里藏着“留有余地”的智慧:种子不可用尽,后路不可断绝。
老辈人总说:“种瓜得瓜,种豆得豆。”丝瓜的种子,浸在温水中,约摸六十度,浸泡一夜,便如苏醒的婴儿,开始萌动。待种子破壳,便该下地了。母亲总在清明前后,将种子埋入土中,口中念念有词:“清明前后,种瓜点豆。”这朴素谚语,乃是千百年时光沉淀的时令密码。
当丝瓜苗初长成,藤蔓伸展,便需搭架。老辈人搭架,自有其讲究:竹竿要扎得牢,又不可太密。藤蔓伸展处,需留有空间,疏密有度,方利于生长。藤蔓初生,便如初生牛犊,探头探脑,四处张望。母亲每日清晨必去查看,若见藤蔓三天不见动静,便知是藤蔓寻不着方向,便伸出手去,轻轻引它攀上架子。这藤蔓的攀爬,恰似人之一生,初始懵懂,需长者引导,待其得路,便势如破竹,不可阻挡。
丝瓜藤蔓爬满架子,便开花了。黄花初绽,如点点星子缀在绿叶间。此时,母亲便要疏花疏果:“花太密了不成,果子太多也长不好。”她下手果断,摘除多余的花蕾,留下健壮者。这“取舍”之道,是藤蔓间最深刻的生存法则:贪多嚼不烂,唯有适当舍弃,才能让留下的果实更饱满、更丰硕。
丝瓜幼嫩时,需勤采摘。老辈人常说:“丝瓜要嫩摘,老来成柴火。”母亲每日清晨必在藤蔓间巡视,见那嫩瓜,便伸手摘下,咔嚓一声脆响,瓜蒂应声而落。晨露未干时采摘,瓜肉最是水灵清甜。若错过时辰,烈日一晒,瓜便失了鲜嫩,口感发柴。这“趁鲜”的采摘,恰如人生机遇,稍纵即逝,须得及时把握。
夏末秋初,藤蔓上便留下几根老丝瓜。母亲任其在藤上自然风干,直至表皮枯黄,种子在腔内作响。此时摘下,便到了制作丝瓜络的时候。剥去外皮,露出里面那纵横交错的纤维网络,便是丝瓜络的雏形。母亲将丝瓜络放在通风处晾晒,她总说:“晾丝瓜络,要选北房檐下,通风避南墙湿气。”这晾晒的耐心与讲究,是时间赋予的智慧——好东西需得慢慢等待,急不得。
晾晒好的丝瓜络,坚韧如筋络,是极好的清洁工具。母亲用它刷锅洗碗,效果极佳。她亦将丝瓜络剪成小段,置于鞋内,吸湿除臭。这平凡的丝瓜络,在母亲手中,竟成了生活的百宝囊。
藤蔓青绿,瓜果累累,丝瓜络在风中摇曳。当最后一点青涩褪尽,丝瓜络便成了藤蔓赠予人间的最后礼物。那纵横交错的纤维网络,在风里日复一日舒展筋骨,最终成为灶台边、鞋柜里那不起眼却坚韧的存在。
母亲用丝瓜络擦拭陶瓮,那经年累月积下的油垢竟被轻易拭去。陶瓮显出本真温润的光泽,而丝瓜络的纤维间,也浸透了生活的烟火气。这藤蔓间藏着的,哪里只是农事技巧?分明是“留余”、“取舍”、“趁时”、“耐心”这般朴素而坚韧的生活智慧。
当老丝瓜在陶瓮边轻轻摇晃,我仿佛看见藤蔓在风中低语——那些在晨露里、烈日下、秋风中沉淀的智慧,早已融入血脉,成为我们面对生活时,那最朴素也最坚韧的底气。